北京中軸線北端,鼓樓與鐘樓靜靜矗立,這里曾敲響的“暮鼓晨鐘”報送著標準的“北京時間”,是北京老城深深的記憶。昨天,鼓樓一層經過騰退修繕恢復了券洞歷史原貌,首次對觀眾開放。全新的數字沉浸展亮相,帶領觀眾穿越古今,探秘鐘鼓樓和中軸線上“時間的故事”。
不向文物本體打一根釘子
為助力中軸線申遺,2019年11月,北京鼓樓保護展示工程啟動,2021年8月正式開工,目前已完工。
“我們對一層的7個券洞進行了保護性修繕。”鼓樓一層,北京鐘鼓樓文物保管所所長李蔭心指著呈“豐”字形分布的7個券洞介紹,一個高約11.5米的券洞橫貫東西,南北還各有3個券洞。由于歷史原因,券洞頂部有一些吊頂等現代裝修。修繕時,文物工作者去掉了現代裝修,運用傳統工藝,按照歷史資料,恢復了7個券洞的歷史原貌。
如今,7個券洞的空間被充分利用,呈現一場名為“時間的故事”的展覽。“序廳”“北京時間”“時間建筑”“中國時間”“我的時間”“發現中軸線”6個主題展廳和中心券洞沉浸展廳沿展線分布,共展出10件藏品、48件輔助展品和裝置、12個交互體驗展項以及6個數字影片。
李蔭心說,展陳沒有向文物建筑本體打入一根釘子。站在券洞下向四周看,展墻上規律分布著一道道白色的自平衡桿。“這些自平衡桿是裝配式的,擁有著設計結構計算、可調橡膠腳等多項專利技術,不用釘任何一根釘子,既能將展覽的所有線路藏于無形,也可作為展陳架,貼近又不破壞文物本體。”
鐘樓“鎮物”首次揭面紗
沿展線前行,一幕幕時間故事上演。
“北京時間”展廳,鐘鼓樓作為古代司時中心的功能地位顯現。觀眾可以在懸浮于空中的“報時更鼓”和“永樂大鐘”前,體驗虛擬擊鼓、撞鐘,理解“暮鼓晨鐘,鼓為號令,鐘為傳聲”的內在聯系。
“時間建筑”展廳,一組玻璃展柜里,1986年鐘樓修繕時從正脊脊筒中取出的“寶匣鎮物”首次揭開面紗。“鎮物”種類豐富,不僅有五色寶石,金、銀、銅、鐵、錫五色元寶,五色絲線、絹和五谷雜糧;還有一些文物,體現著古人營造建筑的習俗:24枚外圓內方的金錢,每一枚兩面分別刻有漢文和滿文“天下太平”字樣;五條泛黃的綢帶上,有墨書“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五樞寶經”字樣。經年累月,這些“鎮物”雖已蒙上歲月的痕跡,但其中的寄托難以磨滅——它們表達了古人對建筑屹立不倒、避免火災的祈愿。
鼓樓縱橫交錯的中心券洞內,一場沉浸光影秀《共鳴》上演。隨著展廳遮光簾升起、燈光轉暗、提示音響起,觀眾循著鐘鼓之聲,在全沉浸空間內漫步,體驗四重數字光影藝術下鼓樓的時空變幻,了解鐘鼓樓的建筑歷史和特色、計時報時運行機制,回溯北京中軸線的保護傳承故事。
影片播放結束,展廳內遮光簾降下,觀眾回到現實。中心券洞內的老照片墻,展示了鐘鼓樓歷史風貌、市井民俗。李蔭心介紹,光影秀從每天上午10時30分開始,每隔1個小時播放一場,全天共5場。
叫賣聲中再現老北京記憶
展覽里還有很多有趣的互動體驗等待觀眾打卡。“中國時間”展廳以鼓樓使用過的計時器具為載體,展示了中國傳統計時方法。在這里,觀眾可以通過觸摸屏,細解日晷、銅刻漏、碑漏、時辰香的計時原理和精巧構造,讀懂箭尺、12時辰和24節氣中蘊含的智慧。
鐘鼓樓自古以來與市民生活息息相關。“我的時間”展廳里,觀眾可以自主查看300余張鐘鼓樓不同時期的老照片,或選播曾經回響在鼓樓前的多種老北京叫賣聲,尋覓老北京人與鐘鼓樓之間的珍貴記憶。最后一個展廳“發現中軸線”內,通過虛擬現實體驗裝置,攀爬困難的觀眾也可以“登臨”鼓樓二層,漫游展廳,遠眺中軸線。
目前,鼓樓1260平方米的展示空間內,一層數字沉浸展和二層原狀陳列展已全部面向觀眾開放,其中一層展覽為運行調試階段。觀眾可通過“北京鐘鼓樓”微信公眾號預約及購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