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經裁剪和粘貼,用一張紙折出百花齊放。近日一項新的吉尼斯世界紀錄在裴浩正手中誕生,這是67年來吉尼斯收錄的唯一一項超復雜折紙世界紀錄,以及唯一一項用一張紙折疊出多件物體的折紙世界紀錄。作為95后南京人,裴浩正的這件名為《花生滿鹿》的挑戰作品已經遠遠超出吉尼斯世界紀錄所要求的范疇,而他手下獨具南京特色的《紫金草》系列更是因其人道主義精神和反戰理念走上世界舞臺,被無數國際和平愛好者收藏。
百朵花開
百年薪火相傳
《花生滿鹿》,僅僅由一張3×3米的正方形雙色紙折疊而成。裴浩正向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介紹,作品名字源自成語“花生滿路”,寓意榮耀、美滿。“鹿”與“路”諧音,既表達了青年人群體對前路似錦的美好向往,又飽含著對彼此攜手共建“一帶一路”的殷切期望。鹿首被賦予了樹的形象,化身為一株有著銅枝鐵干的木棉,伸展出54根像刀、劍、戟一般的枝角,象征著不屈不撓的五四精神。100朵紅碩的木棉花海,就像英勇的火炬在枝頭燃燒,寓意著建團百年信仰不滅的薪火相傳。
“我一直記得蘇教版語文書中必修的課文《致橡樹》。當時在班上領讀這首詩時,我就有一種平靜而澎湃的感動。那種朦朧之美曾令我一度思考,這首詩究竟是情詩還是愛國詩?于是我在心里植下了一顆種子,想要創作一件同樣能以告白打動人心的作品。2017年,我開始準備‘一紙百花’這項吉尼斯世界紀錄,想要為中國技術做一次小小的證明,但又不想止步于一串冰冷的數字和一頁薄薄的證書。就在那時,一首耳熟能詳的詩在我的腦海中浮現:‘不,這些都還不夠!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靈感即如泉涌般源源不絕。”
“除了想法外,創作還需要嚴謹的數學計算和理論支持。因為是在一張紙上布局,其中任何一點細微的誤差都有可能牽一發而動全身,讓整個方案告吹。”五年時間,裴浩正經歷過無數次失敗,無數次推倒重來,才創造出這樣一幅向青春與祖國告白的作品,令人嘆為觀“紙”。而在歷經長年累月的深入后,這件作品被逐漸賦予了一層又一層的內涵。技巧、藝術、文學和時代,最終在一張紙上交相輝映。
年少時兩度與折紙結緣
《揚子晚報》是童年的記憶
裴浩正出生于1996年,是地地道道的南京人。他告訴記者,從小就看《揚子晚報》,如今的他看見家中收藏的報紙,仍能想起童年的那段快樂時光。
談起和折紙更進一步的緣分,裴浩正津津樂道地介紹起了老朋友:前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物理學家羅伯特·朗。2001年,朗辭職并成為了一名折紙藝術家和顧問;后曾借鑒昆蟲腿部的折法,為一家生產公司設計了一款占地空間更小的安全氣囊模型;并曾將可收縮的傘式折紙結構應用在太空望遠鏡上以適用于火箭運輸。此外,改變裴浩正人生軌跡的還有日本天體物理學家三浦公亮發明的“三浦折疊”,它在衛星、航天器的太陽能電池板、隔音墻等方面均有應用。10歲時,裴浩正曾受“三浦折疊”啟發,創作了簡易的“太陽能電池板”模型并于校園展覽,獲得了全校師生的好評。
裴浩正回憶道,那個年代國內有關折紙的資料少之又少,他只能硬著頭皮去找國外的原版書籍,例如安德烈·埃爾馬科夫的《折紙:大師學校》。但年少時的他對英語詞匯掌握并不多,面對這類書籍中大量艱澀難懂的專業名詞,只能一個詞一個詞去查。有意思的是,查閱的過程極大地提高了他的英語水平,從小到大他在許多英語比賽中獲過獎。學生時代,裴浩正始終把學業放在第一位,用課外時間將愛好發揮到了極致。
融合前沿設計理論精髓,裴浩正為他的原創折紙注入了中國的靈魂。2013年,其國風作品《鳳凰》入選亞洲青年運動會中國會禮。2016年,《蓮韻》入選首屆中國服務貿易創新發展峰會中國會禮,贈與英國大使湯姆·奎格利。2017年,裴浩正代表中國隊在有“折紙奧運會”和“折紙奧斯卡”之稱的國際折紙奧林匹克中奪得世界冠軍和6金1銀,成為單屆摘金最多的選手;他的宣紙人物折紙《鏡神》獲得國際評委高分認可。2018年,在《最強大腦》國際賽中,他的國風作品《鶴》受羅伯特·黛西蒙喜愛,被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收藏;同年,國風作品《白鹿緣》入選國際折紙奧林匹克9星難度壓軸賽題,廣受來自全球54個國家的選手熱議。2021年5月,作品《百年遠航》作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作品在北京參展;9月,在央視一套《開講啦》節目中,《水立方》鑲嵌折紙作品被國家游泳中心及國家速滑館建筑師鄭方當場收藏……
折在紙里,開在心間
《紫金草》系列走向全世界
在裴浩正目前所有的作品中,最具有南京味的當屬《紫金草》系列,設計紫金草折紙源于裴浩正少年時的記憶。小學時,裴浩正以志愿者身份來到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第一次了解到紫金草的故事:“1939年春天,一名目睹侵略戰爭的日本兵在紫金山下采集了二月蘭的花種帶回日本種植,取名‘紫金草’,寄托著他對戰爭的懺悔及對和平的渴望,臨終前,他向家人留下遺愿,在南京建造一個紫金草花園……”此后數年時間,裴浩正根據紫金草的外觀前后創作了四款折紙作品,并放在紫金草花園小女孩銅像旁邊。一次偶然的機會,這些作品被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發現并永久收藏,后被開發為官方文創之一。
“折在紙里,開在心間。我希望能用最簡單的折法,讓所有人不囿于語言、文化和場地的限制,能夠自發參與折疊,并在過程中聆聽紫金草的花語:不忘歷史,珍愛和平。”2019年,《拉貝日記》作者約翰·拉貝的后人哈因萊特一家來到南京參加紫金草國際和平夏令營;他們曾收養了36個孩子,接濟了約1500名逃難到柏林的難民。在裴浩正的講解下,一朵朵紫色小花在哈因萊特的家人手中相互傳遞;他們被其背后的歷史深深打動,決定把《紫金草》和它的折法與故事帶回德國。2020年,來自阿富汗的學生韓墨迪在紫金草國際和平學校第三十期交流活動中手捧紙花,噙著淚說道:“我的國家發生過很多戰爭,和平是最重要的東西,所以我折了這朵花。我非常感動……”
裴浩正告訴記者,這些簡單易折的紙花曾被他帶去過許多地方,并被不少國際友人永久收藏,相關教學視頻在全世界的傳播量達到數億。今年,該作品因其人道主義精神和反戰理念,成功入選2023年第十屆國際折紙奧林匹克的首輪首道賽題。而就在他和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對話時,裴浩正收到了《紫金花開》入圍“第九屆紫金獎·博物館文化創意設計賽終評”的通知。“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裴浩正說,“即使是再微不足道的一朵紙花,也可以芬芳人間,開遍人們心中的伊甸園。”
創作需要高質量的獨處
希望自己不止于一個折紙人
裴浩正向記者展示了另一件獲獎折紙作品《鏡神》。很難想象,經過精妙的空間折疊,一張宣紙竟能化身為一樽手持銅鏡的仕女像,驚艷國際折紙奧林匹克的評委,可謂“紙中自有顏如玉”。裴浩正介紹道:“只有在陽光下,才能看見人物身上的淡淡微光——那是南京金箔研磨而成的微小顆粒,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現代折紙技藝的相互結合。”
“越是這樣別出心裁的、綜合性的創作,越需要我們學會獨處,尤其是高質量的獨處。”裴浩正說,“獨處和孤僻不一樣,過于孤僻可能難以和旁人保持正常關系,離群索居;但獨處是靜下心來,‘吾日三省吾身’,精益求精,磨煉耐性。”常常獨處于安靜創作環境中的裴浩正,卻能始終保持內心的豐富多彩;實現這一精神狀態的途徑,竟只是在房間里多看一些書籍,或是通過電子郵件與國外折紙藝術家溝通。“書和郵件,或許和創作本身都沒有直接的關系,但卻和創作所需的精神狀態休戚與共。這也是我認為的,凡事不能閉門造車,而要去‘交流’——通過書本和千年前的古人交流,通過郵件和萬里外的當代人交流。”
“而這也延伸到了創作所需的第二個內容:學會閱讀。”裴浩正說。平日里,他注重讀書來打磨自身。曾經在一次學術論壇上,一位學者的發言給了他很大啟發,“研究紅學的人不可能只讀《紅樓夢》一本書。比如要研究書中的人物服飾,他要不要去讀關于服飾的書籍,要不要去博物館看一看?”裴浩正希望自己永遠都不止于一個折紙人,因為折紙是一門非常綜合的學科,與數學、工藝美術、材料學、文學、物理、教育等等領域均有關聯。
裴浩正坦言,隨著自己對折紙藝術的不斷深入,自己的認知也在不停變化,因為人在不同階段,對生活有不同理解和反思。“在很小的時候,我單純想折好玩的東西;再大一點,又迷上了復雜的作品;后來,我不想去借鑒或復刻,而是想要去做原創;然后,比起原創的技巧性,我又更會去關注宏大的主題;某個時候,我意識到光自我滿意是不行的,還要讓作品感染別人,與人共鳴;再往后,除了國內的讀者或觀眾,我又想嘗試通過國際舞臺向其他民族和地區傳遞中國的聲音,讓中國文化走出去……” 目前,裴浩正正在策劃一套面向小學生、接地氣的折紙啟蒙課程。“我所會的一切,都歸功于無數啟發過我的人,以及這個充滿無限可能性的時代。因此,我也想去做一盞小小的燈,為別人帶去一抹微光;取之于社會,最終回饋于社會。”
快問快答
J=記者 P=裴浩正
J您認為自己有折紙天賦嗎?
P我確實對折紙有一些特殊的感覺,小時候無意間看見一名折紙大師的折痕展開圖,圖中哪哪對應實物的哪哪,能看得八九不離十。這點空間上的天賦也暗暗鼓舞著我不斷付出與精益求精。
J您最滿意的作品是哪一件?
P肯定是下一件,因為下一件作品往往意味著新的成長和感悟。如果在已完成作品中選的話,最滿意的是《花生滿鹿》和《紫金草》。
J您一般是如何和國際友人介紹《紫金草》的?
P我一般不會直接和他們講南京歷史,也不會直接去講侵略者的那些行為。我會在互動中慢慢穿插這件作品背后的故事。許多人聽后非常感動,他們收藏的不僅僅是一朵小花,還有對和平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