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汽車行業內的成本削減風潮再度升級,繼比亞迪向供應商提出降價10%的要求后,上汽大通汽車有限公司也緊隨其后,向供應鏈伙伴發出了同樣的呼吁,旨在通過成本控制提升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上汽大通此次行動,被視為汽車行業即將步入“成本卷動”時代的信號。公司高層表示,邀請供應商共同參與這一成本控制項目,是為了在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中,增強雙方的生存能力。目標直指成本降低10%,這一數字無疑給整個供應鏈帶來了不小的壓力。
對于這一趨勢,瑞銀中國汽車行業研究主管鞏旻給出了更為具體的預測。他認為,2025年一季度,汽車行業或將再次陷入價格戰,而且這一輪的競爭可能會比以往來得更早、更激烈。這無疑為整個行業敲響了警鐘。
在汽車價格戰的大背景下,整車廠開始通過多種方式向上游供應鏈轉移降價壓力。然而,這種壓力傳導機制卻引發了一系列問題。據調研顯示,部分汽車零部件企業在降低成本的過程中,出現了偷工減料、以次充好、摻雜回料等亂象。這些行為不僅損害了產品質量,更對汽車的整體安全構成了威脅,最終將損害消費者的利益。
更為嚴重的是,一些整車廠在質檢和驗收環節存在監管不嚴的問題。由于價格和生產效率的壓力,這些廠家往往對供應商的產品質量“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從而加劇了產品質量的下滑趨勢。這種行為不僅損害了企業的聲譽,更對消費者的生命安全構成了潛在威脅。
面對成本壓力,汽車供應商不得不采取各種措施來降低成本。削減人力成本、降低用料標準等成為了常態。甚至有供應商為了節約用電成本,選擇在夜間開工,白天停工。然而,這種強行降本的做法無疑會對產品質量產生負面影響,進而影響到汽車的整體性能和安全性。
整車廠還在不斷縮短比價周期和延長應收賬款賬期,給供應商帶來了更大的經營壓力。以比亞迪為例,該公司現在將同一零配件交給多個供應商生產,并將原本一年或半年的比價周期縮短到了三個月。這意味著供應商需要在更短的時間內提供更有競爭力的價格,否則將面臨被淘汰的風險。
在這種背景下,汽車供應商不得不更加注重成本控制和效率提升。然而,如何在保證產品質量的前提下降低成本,成為了擺在他們面前的一道難題。一些供應商開始尋求技術創新和管理優化來應對這一挑戰,而另一些則可能因無法承受壓力而被迫退出市場。
對于整個汽車行業而言,這場成本削減風潮無疑將帶來深遠的影響。一方面,它將促使企業更加注重技術創新和管理優化,提升整個行業的競爭力;另一方面,它也可能引發一系列質量問題和安全隱患,對消費者的利益構成威脅。因此,如何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實現成本控制,成為了整個行業需要共同面對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