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的網絡熱潮中,多位企業領袖因獨特亮相而備受矚目。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在上海全球投資促進大會上的表現尤為搶眼。他佩戴著自家品牌的智能眼鏡完成了整場演講,這一新奇形象迅速在網絡上引發了熱議。畢竟,平時不戴眼鏡的他,此次以眼鏡造型亮相,確實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考慮到李書福與星紀魅族的緊密聯系,這次亮相是否暗含廣告意圖尚難斷定,但不可否認的是,智能眼鏡近期確實大火。
智能眼鏡的熱潮不僅限于商界領袖,普通消費者中也涌現出了一批忠實擁躉。例如,某編輯部的天星,如今已成為智能眼鏡的狂熱愛好者。近視眼的他,特地配備了適合近視的鏡片,將雷鳥V3智能眼鏡幾乎“焊”在了臉上。無論是工作、開車,還是與朋友聚餐,他都隨身攜帶這副眼鏡,癡迷程度可見一斑。
今年年初,雷科技派出的報道團在參加CES 2025時,也注意到了智能眼鏡品類的井噴現象。參展的同事們紛紛表示,今年展會上,似乎不帶個AI眼鏡都不好意思參展。這一趨勢讓人不禁好奇,智能眼鏡為何突然又火了起來?畢竟,在不少人心中,這類產品已經沉寂了許久。
回顧智能眼鏡的發展歷程,我們不難發現,其早期并不被看好。早在幾年前,市面上就已出現了米家智能眼鏡等產品,但當時并未引起太大反響。那么,智能眼鏡為何能再次翻紅呢?關鍵或許在于meta去年推出的Ray-Ban meta眼鏡。這款眼鏡憑借其出色的市場表現,讓眾多廠商看到了AI應用落地的可能性。盡管價格高昂,但仍取得了200萬副的銷量佳績。
然而,智能眼鏡的普及之路并非一帆風順。早期產品如谷歌的Google Glass,雖然概念新穎,但高昂的價格和有限的購買渠道限制了其市場影響力。微軟、HTC、蘋果等廠商推出的智能眼鏡產品,也因價格高昂、生態不完善等問題而未能大規模普及。這些產品更多地被視為“秀肌肉”的產物,而非真正面向消費者的實用產品。
不過,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成本的降低,智能眼鏡逐漸走向平民化。近期,一款名為“UVC智能眼鏡”的產品在閑魚二手市場上大量涌現,售價僅需40元。這款眼鏡雖然簡陋,但卻具備拍照和錄像功能,吸引了不少消費者的關注。然而,經過實際體驗后,不少消費者發現其畫質和體驗并不盡如人意。
盡管如此,智能眼鏡的市場前景仍然值得期待。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成本的進一步降低,未來智能眼鏡有望實現更加廣泛的普及。同時,隨著AI技術的不斷發展,智能眼鏡也將擁有更加豐富的應用場景和更加便捷的用戶體驗。對于消費者而言,這無疑是一個值得期待的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