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傳來振奮人心的消息,其硅基太陽能及寬禁帶半導體團隊在葉繼春研究員的卓越領導下,于鈣鈦礦疊層太陽電池領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這一成果特別聚焦于高效鈣鈦礦與銅銦鎵硒(CIGS)疊層電池的研發。
據悉,研究團隊在面積為1.09平方厘米的器件上,實現了高達23.8%的光電轉換效率,這一數據不僅標志著該類型電池效率的顯著提升,更刷新了全球范圍內的紀錄。相關研究成果已于近日在權威科學期刊《自然?能源》上發表。
柔性鈣鈦礦/CIGS疊層太陽電池,憑借其結合鈣鈦礦出色的光電轉換特性和CIGS卓越的機械柔韌性的優勢,被視為輕質柔性光伏領域的明日之星。然而,該領域的研究并非一帆風順,特別是粗糙的CIGS底電池表面給鈣鈦礦活性層的均勻覆蓋帶來了巨大挑戰。同時,傳統自組裝單分子(SAMs)空穴傳輸材料易于團簇和界面脫附,這些問題嚴重阻礙了疊層器件,特別是大面積器件的光電轉換效率和長期穩定性。
為了克服這些難題,研究團隊創新性地開發了一種反溶劑種子層策略。這一策略不僅成功解耦了SAMs的吸附與溶解過程,還同步整合了鈣鈦礦晶種誘導生長技術。在溶解過程中,高極性溶劑有效抑制了SAMs中的團簇現象;而在吸附過程中,低極性反溶劑則為SAMs提供了理想的熱力學環境。
通過引入預混晶種層,研究團隊進一步提升了鈣鈦礦的潤濕性、結晶質量和界面粘附力。最終,他們成功制備出了面積為1平方厘米的柔性鈣鈦礦/CIGS疊層太陽電池,其認證效率高達23.8%。更為令人矚目的是,這款電池在連續工作320小時后,仍能保持90%以上的初始性能,并且在1厘米的彎曲半徑下,能夠耐受高達3000次的彎折循環。
柔性鈣鈦礦/CIGS疊層太陽電池的示意圖清晰地展示了其結構和工作原理,為未來的研究和應用提供了寶貴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