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武漢雙柳長江大橋的建設迎來了重要里程碑。這座由湖北交投集團投資,中交二航局與中鐵大橋局攜手共建的跨江大橋,其主纜系統已成功完成高精度架設,標志著中國懸索橋技術的又一次重大突破。隨著這一關鍵工程的完成,項目將正式邁入鋼箱梁吊裝的全新階段。
雙柳長江大橋的主纜系統,作為懸索橋的核心承重結構,承載著整座橋梁的重量。大橋創新性地采用了“鋅鋁合金鍍層+雙循環除濕”的雙重防護體系,確保了主纜的耐久性和安全性。每根主纜由169根索股組成,每根索股又包含127根直徑6毫米的高強度鋼絲,整體直徑達1米,重量驚人地達到了1.2萬噸。
尤為項目團隊在主纜內部創新性地設置了通風除濕管道,這一設計使得雙柳長江大橋成為全球首座實現主纜內外雙循環除濕系統的特大型橋梁。這一創新不僅提高了主纜的耐久性,還為橋梁的長期安全運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為了確保主纜系統的穩定性和安全性,中鐵大橋局項目部引入了“智慧主纜”系統。該系統能夠實時監測主纜的應力、溫度及濕度等關鍵參數,并根據監測結果及時調整,從而有效減小自然環境對主纜的腐蝕,延長其使用壽命。這一技術的應用,無疑為大橋的安全運行提供了更加可靠的保障。
在主纜架設過程中,項目技術團隊面臨了諸多技術難題。然而,他們憑借一系列先進技術和創新工藝,成功攻克了這些難題。其中,自主研發的智能牽引系統尤為引人注目。該系統通過機器視覺目標檢測與語義分割技術,能夠精準定位索股與托滾之間的邊界關系,實時判斷索股是否跑偏或脫軌。同時,項目團隊還在南北兩岸設置了4臺高精度儀器,對索股的垂度進行實時監測和調整,最終將架設誤差控制在毫米級水平。
雙柳長江大橋作為國家高速公路網G9906的關鍵節點,其建成后將極大縮短新洲至鄂州的通行時間,從原來的90分鐘縮短至僅需5分鐘。這不僅將直接促進武漢“1小時都市圈”交通體系的成型,還將為長江經濟帶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動能。這一項目的成功實施,無疑是中國橋梁建設技術又一次飛躍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