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徽銅陵發生了一起涉及小米SU7汽車的交通事故,導致三名女性不幸喪生。事故發生后,社會輿論迅速聚焦,眾多聲音質疑小米SU7的輔助駕駛系統存在安全隱患,主要關注點集中在兩個方面。
首先,有觀點認為小米的輔助駕駛系統NOA在關鍵時刻的提醒不夠及時。據稱,車主在接到系統提醒后迅速接管駕駛,但僅在兩秒后便發生了碰撞。如此短暫的反應時間,即便是經驗豐富的駕駛員也難以避免事故,更不用說普通用戶了。
其次,有傳言稱事故中車輛的車門存在難以打開的情況,這可能間接加劇了事故的嚴重后果。然而,這一說法尚未得到官方證實,死者家屬如何得知車門無法打開的具體細節,目前仍不得而知。
值得注意的是,小米在面對此次事故時,展現出了相對開放和透明的態度。與一些新勢力車企在事故發生后選擇隱瞞或限制討論不同,小米第一時間公布了法律允許范圍內的信息,使公眾能夠大致了解事故經過。這一做法無疑為事件的公正處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根據目前公開的信息,我們可以得出以下幾點結論:
第一,輔助駕駛系統的誤用將帶來極大的安全隱患。在此次事故中,司機被小米NOA系統提醒分心、脫手,這是雙手離開方向盤才會觸發的警告。在現有技術條件下,這種行為是極其危險的,且違反了相關法律法規。消費者應明確,輔助駕駛并不等同于自動駕駛,目前市場上所有車企提供的輔助駕駛系統都未達到L3級別,更不用說L4或L5級別的全自動駕駛了。
第二,一些電商平臺銷售的所謂“自動駕駛輔助器”更是加劇了這一風險。這些產品包括迷你配重環和綁帶等,它們旨在讓司機在雙手離開方向盤時不會被智能駕駛系統檢測到。這些產品無異于害人的工具,電商平臺應立即予以封禁。
車企和部分網紅為了銷量或流量,夸大智能駕駛能力,弱化智能駕駛風險,這也對消費者產生了誤導。雖然智能駕駛系統從整體上看更安全,但在不當使用的情況下,個體仍可能面臨極高的風險。
此次事故中,小米SU7的司機在駕駛過程中雙手脫離方向盤,這可能是由于疲勞駕駛或對智能駕駛系統的過度信任所致。據報道,司機曾向母親多次稱贊智能駕駛系統的方便和安全,但母親曾告誡她不要盲目相信技術,可惜最終未能勸阻。
輔助駕駛系統應被視為駕駛過程中的安全冗余措施,而非完全替代人工駕駛。駕駛者必須保持高度注意,切勿將自己和家人的生命置于危險之中。一旦發生事故,后果將不堪設想。
另一方面,當前許多電動汽車的設計也存在一些安全隱患。例如,隱藏式門把手設計雖然美觀且有助于節能,但在緊急情況下可能增加開門的復雜性和風險。同樣,座艙內大量使用觸摸屏取代機械按鈕也增加了駕駛危險。這些所謂的創新設計往往是為了追求與眾不同和時尚潮流,卻忽視了實際使用的便捷性和安全性。
此次小米SU7事故或許能夠引發整個汽車行業對智能駕駛系統命名、宣傳以及創新設計的深刻反思。近年來,汽車行業過于追求激進和新穎,忽視了最基本的安全原則。現在,是時候回歸理性,重新審視和創新汽車設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