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電視行業的一項尖端技術——8K電視,似乎并未如預期般掀起熱潮,反而悄然淡出了消費者的視線。據外媒FlatpanelsHD報道,索尼已正式停產其最后一款8K電視產品,且目前并無推出繼任型號的規劃。這一動態不僅反映了索尼的策略調整,也映射出整個8K電視市場的冷清現狀。包括LG、海信、TCL在內的多家知名品牌,其8K電視產品線也已多年未見更新。
8K電視,作為分辨率高達7680x4320的高端產品,理論上能提供遠超4K電視的細膩畫質與豐富色彩。它采用的BT.2020色域標準與12bit色深,理論上能展現出10.7億種顏色,遠超傳統4K電視的1677萬種色彩。加之在幀率上的優勢,8K電視無疑在技術上實現了對4K的全面超越。然而,市場上卻鮮有消費者為之買單。
探究8K電視遇冷的背后原因,成本問題首當其沖。8K電視的像素數量是4K電視的四倍,這不僅要求廠商在制造工藝上實現突破,還帶來了諸如處理器、內存升級、屏幕熱管理優化等一系列隱性成本的增加。這些因素共同推高了8K電視的制造成本,使得其市場售價普遍破萬。相比之下,旗艦級4K電視在價格、亮度、對比度、刷新率及功能性上的綜合表現,對消費者而言更具吸引力。
8K電視的生態鏈尚不完善,也是制約其發展的關鍵因素。盡管電視硬件已具備8K播放能力,但市場上缺乏與之匹配的8K內容資源。從內容制作、存儲、傳輸到解碼播放,整個產業鏈都需要全面適配8K標準。這一過程的復雜性和高昂成本,使得8K內容的普及遙遙無期。消費者即使購買了8K電視,也難以享受到真正的8K體驗。
面對8K電視的困境,電視廠商并未坐以待斃。海信、TCL、長虹等國內電視巨頭紛紛在畫質、屏幕材質、亮度及功能性上尋求突破。海信推出的116吋UX系列電視,搭載了行業首創的RGB三維控色技術,實現了色域面積、色彩純度等方面的全面領先。同時,海信還在Micro LED技術領域取得突破,最大可定制到271英寸,預示著電視模塊化時代的到來。TCL則在Mini-LED領域深耕細作,憑借“萬象分區”技術,實現了顯示效果的大幅提升。長虹則另辟蹊徑,推出了漫反射AI光翼技術,通過實時調整屏幕光補償,增強觀影沉浸感。
在AI技術的加持下,電視廠商正不斷挖掘新的增長點。TCL自研的伏羲AI大模型,通過深度融合多個國內領先平臺的AI技術,在畫質提升、智能交互及內容擴展上取得了顯著成效。海信則將激光電視的亮度提升至1000nits,對比度也得到顯著提升。這些創新不僅提升了電視的畫質表現,還為消費者帶來了更加智能化、個性化的觀影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