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在半導體領域的本土化進程正加速推進,目標直指2030年前實現28納米芯片的自給自足。面對外部壓力和技術壁壘,這一雄心勃勃的計劃由國家科技與技術研究院(MCST)主導,旨在打造基于SPARC架構的Elbrus處理器,以填補國內企業在高性能芯片上的需求空白。
MCST發展部副主任Konstantin Trushkin在一次公開活動中透露,預計在未來幾年內,即2028年至2030年間,俄羅斯的晶圓廠將拔地而起,為國產芯片的生產奠定堅實基礎。然而,他也坦誠地指出,由于知識產權和技術封鎖的限制,俄羅斯無法采用主流的x86指令集架構,因此,擁有獨特指令集架構的Elbrus處理器將成為國產晶圓廠的主力產品。
目前,俄羅斯在光刻設備領域也取得了顯著進展。ZNTC公司已成功開發出350納米制程的光刻機,并正朝著130納米制程邁進。盡管更先進的制程技術何時能夠問世仍是個未知數,但這一系列成果無疑為俄羅斯半導體產業的自主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Trushkin進一步強調,依賴外國CPU對俄羅斯的國家信息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因此,俄羅斯必須堅定不移地走國產硬件的道路,擺脫對Arm和x86架構的依賴。這一立場不僅體現了俄羅斯在半導體產業上的自主決心,也反映了其在信息安全領域的深刻認識。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對Elbrus處理器的可行性持樂觀態度。InfoTeKS公司的Dmitry Gusev就對此表示了質疑。他回憶說,幾年前曾嘗試將Elbrus處理器集成到公司系統中,但由于缺乏相應的軟件支持和開發人員,該計劃最終未能成功實施。Gusev建議,俄羅斯應首先致力于構建一個圍繞Elbrus處理器的支持性生態系統,待其成熟后再逐步推向更廣泛的應用領域。